- A+
雉鶉
雉鶉別稱西康雉鶉、木坪雉雷鳥等,上體大都褐色,頭頂與兩側深灰,頭頂與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縱紋。飛羽暗褐色,羽緣具白色和棕色端斑。中央一對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,外側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,近端部為深黑色,羽端純白。頦、喉、前頸至尾下覆羽紅栗色,胸腹褐灰色,胸羽具黑褐色縱紋,腹羽雜以淡黃和棕色。棲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針葉林、灌叢及裸巖地帶,以植物根、莖為食。中國的特產屬。分布于甘肅、青海、西藏東部、四川和云南西北部。
四川山鷓鴣
四川山鷓鴣是中等體型色彩濃艷的山鷓鴣,別稱砣砣雞、筍雞等,頭頂褐,眉紋白,胸部具寬闊的栗色環帶及喉近白為本種特征。眼周裸皮紅色,耳羽黃棕色。雄鳥額白,頭頂棕栗,上體以暗綠色為主,具較寬的黑色橫斑和不規則的細紋。體橄欖褐色,胸棕灰色,腹白色,兩脅灰色。棲息在海拔1000~2000米之間的常綠闊葉林中,尤以林下植被豐富的地帶較為常見,沒有亞種分化,僅分布在四川中部的幾個縣境內。
海南山鷓鴣
海南山鷓鴣是山鷓鴣屬鳥類中羽色較為美麗的種類,眼先、額、眉紋、頰、頭側以及頦、喉均為黑色且連成一片,耳羽白色,前頸及頸側基部淡橙紅具黑斑,黑色眉紋上方散著白點,形成一條白紋向后延伸至后頸。見于海拔900~1200米僅存的幾片山地常綠林中,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、芽和種子為食,也吃昆蟲和蝸牛等動物性食物。天敵是青鼬與猛禽,全球性易危種,極為罕見。
紅胸角雉
紅胸角雉是產于喜馬拉雅山地區的一種華美的緋紅色角雉,雄頭和喉黑色,冠羽黑色而羽端紅,體羽多飾有黑色邊緣的白色珍珠色圓點,兩翼及尾具近藍色帶皮黃色的橫斑。肉質角藍色,頸部肉椐亦藍色,雄鳥發情炫耀時張開可見其上的綠色及紅色斑塊。生活在海拔2400-4300米的山地森林中,冬天則下到1800米的林區,主要以植物根、嫩芽、葉、種子、球莖等植物性食物為食,分布于印度北部、尼泊爾、錫金、不丹和中國。
黃腹角雉
黃腹角雉別稱角雞、吐綬鳥等,雄鳥上體栗褐色,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。頭頂黑色,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。飛羽黑褐帶棕黃斑,下體幾純棕黃,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“黃腹角雉”。有翠藍色及朱紅色組成的艷麗肉裙及翠藍色肉角,于發情時向雌鳥展示。雌鳥通體大都棕褐色,密布黑、棕黃及白色細紋,上體散有黑斑,下體多有白斑。主要分布于浙江,在福建、廣東、湖南、江西亦有分布,食物主要是蕨類植物的果實。
灰腹角雉
灰腹角雉體長68厘米,猩紅色頸及眉線與黑色頭部成明顯反差的角雉,黃色臉頰裸皮為本種特征。肉垂及肉質角藍色,下體鱗斑狀的胸、腹部有別于其他角雉。由于臉裸出部和體羽斑紋顏色的不同,共分化為2個亞種,指名亞種臉的裸出部為深藍色,僅見于云南西北部的貢山。藏南亞種臉的裸出部為金黃色,分布于西藏南部、東南部的察隅、錯那、墨脫等地。主要以植物嫩芽、種子、漿果為食,也吃昆蟲、小蛙等動物性食物,營巢于森林中的樹上。
虹雉(所有種)
虹雉屬鳥類主要分布在中國,數量上比較少,其分布從西藏喜馬拉雅山脈,東抵云南西北部、四川西部、甘肅南部及青海東南部,共有三種。棲息于海拔3300~4400米的灌叢、草甸及裸巖處。典型的植食性鳥類,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、地下莖、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,其呈鉤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。
褐馬雞
褐馬雞是中國特產珍稀鳥類,全身呈濃褐色,頭和頸為灰黑色,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,臉和兩頰裸露無羽,呈艷紅色,尾巴高高豎起。翅短,不善飛行,兩腿粗壯,善于奔跑。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、云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松、云杉、楊樹、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,僅見于中國山西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、河北西北部、陜西黃龍山和北京東靈山。
黑頸長尾雉
黑頸長尾雉別稱地花雞,雄鳥額、頭頂、枕灰橄欖褐色而微沾綠色,兩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屬光澤,羽中部并綴有銅藍色斑,翅黑褐色,頦、喉淺砂白色,胸沾棕,微具褐色斑點,腹和兩脅淡棕白色,具棕褐色橫斑,羽基具黑色和栗色相雜橫斑。國內分布于云南,國外分布于泰國緬甸印度。
大家都在看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