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》已于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,1989年1月14日由林業部、農業部發布施行,名錄中列入陸生野生動物330多種,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大熊貓、金絲猴、長臂猿、丹頂鶴等共90多種,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哪些吧!
蜂猴(所有種)
蜂猴別稱懶猴、擬猴、風貍等,為靈長目蜂猴屬下的一種猴子,有9個亞種,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,體長28~38厘米。棲于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中,完全在樹上生活,極少下地,喜獨自活動。行動特別緩慢,只有在受到攻擊時,才有所加快。白天蜷成球狀隱蔽在大樹洞中或在枝椏上歇息,夜晚出來覓食,以植物的果實為食,也捕食昆蟲、小鳥及鳥卵。分布于云南和廣西南部,多分布于東南亞。
熊猴
熊猴是靈長目獼猴屬下的一種猴子,別稱蓉猴、阿薩姆猴、山地獼猴等,體型大小與獼猴相似。與獼猴的不同在于顏面部相對較長,眉弓較高而突出。為喜馬拉雅山區和印度支那地區的特有種,主要棲于季風常綠闊葉林、落葉闊葉林、針闊混交林或高山暗針葉林。棲居生境和習性與短尾猴等有些相似之處,但熊猴棲居生境相對較高,更具耐寒性,而且分布的緯度偏北。主要以野果及植物的鮮枝嫩葉為食物,也食部分昆蟲、兩棲動物和小型鳥類。
臺灣猴
臺灣猴為中國特有種,別稱臺灣獼猴、黑肢猴、巖棲獼猴等,體形酷似獼猴,體更灰,尾深色。棲息于巖壁和山林之中,為半地棲動物,取食各種野果、樹葉、昆蟲,有時也盜食農家的谷物和瓜果。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,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,每胎產1仔,壽命可達20歲。產于中國臺灣省的南部和中部。
豚尾猴
豚尾猴別稱平頂猴、豬尾猴、豬猴等,體長54~62厘米,體型較粗壯,頭頂平坦,具輻射排列的黑褐色頂毛。通體淺黃褐色,頭頂毛短,輻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頂區,似帽狀,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,形似豬尾。棲息于熱帶、亞熱帶森林中或海拔較低的針葉林內,營樹棲生活,喜群居,以植物果實為食,也捕食昆蟲和小鳥。
葉猴(所有種)
葉猴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,共有11種,體型纖細,無頰囊,毛色基本是通體一致,或褐、或灰、或黑,腹面色淺。棲息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樹林里,以吃樹葉為主,尾很長,適于樹棲,喜歡在高大的樹上活動,有時也到地面飲水或尋找食物。在樹間跳躍,距離可達10~12米。白天活動,夜晚睡在大樹上,沒有窩。分布于泰國、馬來半島、蘇門答臘、婆羅洲、爪哇島和附近的小島嶼。
馬來熊
馬來熊別稱狗熊、太陽熊、小狗熊等,為食肉目馬來熊屬下的一種小型熊類動物。現存體型最小的熊,全身黑色,體胖頸短,頭部短圓,眼小,鼻、唇裸露無毛,耳小而頸部寬。兩肩有對稱的毛旋,胸斑中央也有一個毛旋。尾約與耳等長,基部連有短蹼。胸通常點綴著一塊顯眼的"U"型斑紋,斑紋呈淺棕黃或黃白色。舌很長,適于舔食白蟻。爪鉤呈鐮刀形,善于攀爬。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南亞,在中國云南綠春以及西藏芒康有少量分布。雜食性,吃樹葉、果實、蜂蜜、昆蟲及小動物。
大熊貓
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,別稱貓熊、竹熊、銀狗等,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、陜西和甘肅的山區。體色為黑白兩色,它有著圓形臉頰,兩個大黑眼圈,壯碩的身體,標志性的內八字行走方式,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。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,被譽為“活化石”和“中國國寶”,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,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。
紫貂
紫貂是一種特產于亞洲北部的貂屬動物,別稱黑貂、林貂、貂鼠等,白天活動和獵食,通過嗅覺和聽覺獵取小型獵物,包括鼠類、小鳥和魚類,有時也吃漿果和松果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,在天氣惡劣或遭遇捕殺時會躲在巢穴中,甚至將食物儲藏在里面。其皮毛稱為貂皮,在中國只產于東北地區,與“人參、鹿茸”并稱為“東北三寶”,廣泛分布于烏拉爾山、西伯利亞、蒙古、中國東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。
貂熊
貂熊別稱狼獾、月熊、飛熊等,棲息于寒溫帶針葉林和凍土草原地帶,非繁殖季節通常無固定的巢穴,棲于巖縫或其他動物遺棄的洞穴中。多單獨活動,晝伏夜出,食性雜,包括有蹄類、嚙齒類、鳥類及林木漿果等,也捕食狐貍、野貓等。善長途奔走、游泳和攀爬,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竄,有“飛熊”之稱。性機警兇猛,力氣大。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,會利用尿液保存食物。有半冬眠的習慣。
熊貍
熊貍別稱貉獾、熊靈貓等,棲息于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,善在高大樹木上攀爬跳躍,為典型的樹棲動物。晨昏活動較頻繁,主要以果實、鳥卵、小鳥及小型獸類為食。常年可繁殖,每年2~3月份交配,5月中旬產仔,每胎2~3仔,壽命10~15年。產于云南南部,多分布于東南亞,屬于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。
大家都在看:
